网站整改中

  • 官方微信

  • 北疆新时代APP

首页 > 文明城市 > 通辽:“三绿”并举 科尔沁沙地逐渐重现草原风光

通辽:“三绿”并举 科尔沁沙地逐渐重现草原风光

来源:内蒙古日报 2025-06-11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沙地面积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考察,主持召开了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发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伟大号召。两年来,作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战场,通辽市扛起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使命担当,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书写了科尔沁人民战风斗沙的壮丽篇章,也呈现了通辽市生态为笔、实干为墨的“绿色成绩单”。如今,科尔沁沙地正在逐渐重现草原风光。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凝聚着通辽人久久为功、誓把黄沙变绿洲的坚韧付出。

“塞外红”苹果美了生态富了口袋。张启民 摄

  扩绿 从“黄沙围城”到“金镶绿玉”

  科尔沁沙地曾是大自然赋予的璀璨明珠,与草原和谐共生,森林、草原、沙丘相互交融,构成一幅绝美的自然画卷。然而,随着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盲目开荒种地以及超载放牧,曾经水草丰茂的草原沦为了风沙肆虐的“八百里瀚?!?。

  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自上世纪80年代初,通辽市肩负起历史使命,开启防沙治沙征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接续实施“三北”、退牧还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ず拖低持卫淼裙抑氐闵こ蹋约白孕凶橹凳八母銮蚰丁鄙こ?、欧投行贷款造林项目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2023年,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五个千万”工程正式启动,通辽市以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向沙漠进军,在沙海播撒绿色希望。

  鏖战沙海多年,如今的科尔沁沙地已发生巨变:流动沙丘被锁边林牢牢缚住,退化草场重泛碧波,科尔沁沙地精彩演绎了从“黄沙围城”到“金镶绿玉”的生态奇迹。

  创新引领 防沙治沙开新局

  在通辽市的治沙版图上,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治理模式,让沙地治理既有“力度”,更有“精度”。

  炎炎夏日,在科尔沁沙地“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项目区,樟子松在太阳下绿意盎然,挺立的树干扎根深沙,针叶在热浪中洒脱舒展。这些通过“深栽浅埋”种植法种植的樟子松显然已适应了沙地的环境。

  科左后旗地处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核心“战区”,当地治沙人首创“深栽浅埋”种植法,将传统的“三埋、二踩、一提苗”升级为“深坑、二埋、一水、一踩”,让苗木成活率从50%跃升至90%以上。“利用这项技术,本地造林面积超过60万亩?!笨谱蠛笃炝植菥志殖こ禄运?。

  在科尔沁区大林镇宝林嘎查的综合治理示范区,采用“羽翼袋沙障+草方格+乔灌草造林”的治理模式。人工栽植的五角枫、樟子松与自然修复的植被相互映衬,形成了立体防沙体系。在这里,曾经的明沙地带已逐渐被绿色植被所覆盖。

大唐通辽市科左后旗100MW光伏治沙项目区。包乌云 摄

  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探索创新体制机制,采取多元化投入方式进行沙地治理,通过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方式鼓励沙地经营者和广大农牧民积极参与到造林治沙中来。项目实施以来,累计雇佣农牧民1.5万余人次,租赁机械0.85万余台,带动增收900万余元。“政府投入这么多资金,帮助我们造林治沙绿化家乡,我一百个支持。”牧民巴图的话语,道出了众多农牧民的心声。

  科尔沁沙地的治理史,也是一部通辽市干部群众同风沙抗衡的斗争史。当时由于交通不便,沙区群众出行只能依靠马和骆驼,运送树苗、稻草等防沙治沙材料只能人扛马拉。针对沙区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恶化、群众生活贫困、造林成活率低的实际,通辽市从1999年开始创新举措,以穿沙公路为轴线,植树种草种灌,使绿色不断向公路两侧沙漠推进,进行“修路、林业生态、扶贫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围绕流动、半固定沙地,用纵横交错的穿沙公路把沙区切割成若干个单元。目前,全市已形成奈曼旗的常兴、巴苇、白苇穿沙公路,库伦旗“茫三线”等七横八纵穿沙公路网600多公里,累计治沙近千万亩。茫茫沙海中串起了10条穿沙绿色走廊,使绿色逐步向两侧的沙地延伸扩展,建起了紧密联系的治沙“防线”,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根本转变。穿沙公路使每年围困在沙坨子里的农牧民打开了封闭的大门,人和各类商品都融入了全国的大市场,沙区群众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从创新引领到构建多元共治格局,从荒芜沙海到生态绿洲的蜕变,通辽市在防沙治沙的攻坚路上始终以创新破题、以实干筑基,让每一项技术革新都成为破解沙患的“金钥匙”,让每一次治理实践都化作滋养沙地的“及时雨”。

  精神赓续 代代接力绘宏图

  在科尔沁沙地的战场上,活跃着一群“愚公”,他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沙地披绿”的时代答卷。

  在库伦旗额勒顺镇达尔等嘎查,由500万株树木组成的森林郁郁葱葱。这片林子是嘎查的老支书满他嘎带领全村老少用汗水浇灌而成。

  达尔等嘎查地处库伦旗北部,全村11.19万亩土地,曾有60%以上被严重沙化。1986年,老支书满他嘎带领全村老少投入到了治理沙化土地斗争中。几十年间接续植树,达尔等嘎查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完成了7万亩治沙任务,累计植树500万棵,将“沙?!北涑闪恕奥讨蕖?。满他嘎抚摸着粗壮的树干,眼中满是欣慰,“当年种下的小树苗,如今都长成了‘防沙卫士’,值了。”

  科左后旗的林业专家朝克吐,30多年如一日扎根治沙一线。从青涩的技术员到领军人物,他带领团队探索出“带、网、片”相结合的9种造林模式,兼顾了生态效益与群众增收。2014年,他主持的“双千万亩”治理规划在努古斯台沙区落地,130万亩荒漠重披绿装。每当说起家乡的森林覆盖率从7%到18.2%的跃升,朝克吐的眼中总是闪烁着光芒,“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治沙人共同奋斗的结果。”

  在科尔沁无边的沙丘里,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传承弘扬着的“三北精神”。他们矢志不渝地拼搏,让治沙精神如樟子松般扎根沙地、枝叶繁茂。

  数字见证 生态蝶变谱新篇

  往昔黄沙蔽日,今朝绿波荡漾。这正是通辽市秉承生态优先理念、积极开展生态治理行动的生动写照。

  通辽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ず拖低持卫?,坚持先易后难,?;び胫卫硐嘟岷?,造封飞、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三北”工程一至五期营造林2818万亩,累计投入资金20.49亿元;欧洲投资银行贷款项目造林88.95万亩,完成投资13.61亿元,科尔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覆盖14037平方公里,完成投资47.86亿元。

  经过40多年的接续奋战,3000多万亩严重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实现“双减”,森林面积达172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8.9%提升到19.49%,草原面积2637.82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4.86%,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加强巡查,守护生态。

  2023年以来,通辽市勇担使命,全力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2024年,完成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生态治理410.08万亩,2025年计划完成350万亩以上治理任务。通过工程牵引,到2030年全面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实现90%以上沙化土地有效治理、林草覆盖率达到54.68%、沙区耕地节水改造提升10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90%以上,沙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的生态治理目标。

  从“黄沙漫天”到“绿浪翻滚”,通辽市的扩绿成绩单,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对“三北精神”的完美诠释。

  兴绿 从“沙里刨食”到“绿洲生金”

  “这海棠果既能卖钱,又能固沙护林,好处多得很?!?/p>

  “光伏板下长牧草,板上发电、板下生绿,一举两得?!?/p>

  ……

  “人进沙退”,科尔沁沙地“沙害”变“沙金”。

  近年来,通辽市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特色林果、生态旅游、新能源、林下种植养殖等产业已成为沙区的支柱产业。从“沙里刨食”到“绿洲生金”,通辽市的兴绿实践,让每一?;粕扯汲晌氩聘坏脑靥?,真正实现治一片黄沙、绿一方水土、富一域人民。

  植绿生金 沙海深处的立体经济

  曾经漫天飞沙的科尔沁沙地,如今铺展成一片希望的绿野。风过处,沙砾间萌动的绿意里,特色林果产业正茁壮成长。

  在科左中旗敖包苏木巴彦敖包嘎查的630亩林地上,村民们正忙着栽种锦绣海棠果树。村民白五一满脸笑意地说:“政府帮忙联系客商合作造林,这海棠果不仅能卖钱,还能发展林下种植,又能美化林地、防沙治沙,好处多得很?!薄叭夂臁逼还⒐诿磕恫靠纱?000—1500斤,林下经济的同步开发,形成“树上摘金果、地下种杂粮”的立体增收模式,进一步拓宽村民致富渠道。

  “塞外红”苹果又名锦绣海棠、鸡心果,在通辽市生态与产业融合中居功至伟?!啊夂臁巧城褐诘摹∏鳌K墒窃勖强贫呱车亍ㄉ璨祷墓Τ肌?,其耐寒抗旱特性和兼具生态与经济效益的优势,已成为我们科尔沁沙地高质量治理的‘急先锋’,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蓖墒辛忠岛筒菰蒲а芯克彼ね醣ο浪?。目前,全市“塞外红”苹果栽植面积达35万亩,年产值6亿多元。

  通辽市创新构建“治沙+产业”协同模式:沙化严重区域扩大锦鸡儿种植规模,退化草原区补播羊草、披碱草,为舍饲养殖业提供饲料保障;比较平缓、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适度发展以“塞外红”苹果为主的特色林果和以文冠果、榛子、仁用杏为主的木本粮油基地;林间发展林药、林菌和养禽等特色林下经济,林间中蒙药材基地达30多万亩。同时,推进果品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塞外红”果酒、果汁等产品投产,以锦鸡儿为主的灌木饲料、羊草为主的优质牧草和中蒙药材加工产业蓬勃发展,沙海深处的“立体经济”活力尽显。

  点沙成景 大漠深处的生态产值

  天蓝地绿的通辽市,正以生态“颜值”兑换发展“产值”——在塔敏查干沙漠腹地有一颗耀眼的明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库伦旗银沙湾。这片曾被称为“死亡之?!钡纳衬沟叵忠殉晌糜稳让糯蚩ǖ?,年接待游客达34万人次。

  在库伦旗银沙湾旅游景区内,引擎轰鸣打破大漠寂静,一辆辆越野车冲上沙坡,引擎盖腾起的热浪与游客的惊呼声交织。“每年五一、十一假期客流量高峰时,日收入过万元,年收入超百万元。”景区越野车项目负责人赵永海高兴地说。这位下岗后转型的创业者,将爱好变为事业,车队规模由最初的10辆已扩充至近30辆,不仅实现财富增长,更结识了天南海北的朋友。

  背靠沙漠,善用沙漠资源。作为东北地区最大沙漠旅游区,近年来,景区举办大小赛事100余场,吸引大量游客,最高峰时创下30余万人、5万余辆车的记录。景区现有70余名在职员工,70%为周边农牧民,年人均增收近4万元。

  “我们把握旅游复苏契机,紧跟冰雪游、自驾游、亲子游、研学游等旅游发展新趋势,打造‘库伦银沙湾水陆空文旅综合体’,全力提升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本扒芫硌厦樯埽劳性诮ǖ母潞I剿?、通用机场等重大项目,积极争取政策资金与社会资本注入,景区正在逐步提质升级。

  从沙区到景区,从黄沙到金沙,通辽市以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自驾游为抓手,打造生态旅游圈,库伦旗银沙湾国家沙漠公园、奈曼旗宝古图国家沙漠公园、科左后旗阿古拉沙漠公园等生态旅游项目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全市年沙地生态旅游人数已经超过200万人次,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大青沟森林大会、枫叶节等文旅活动,推动生态观光、森林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持续释放生态旅游红利。

  科技赋能 智斗风沙的绿色革命

  科技不仅是生态修复的“绿色引擎”,更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通辽市在防沙治沙中引入的前沿技术,正悄然孕育着新的绿色产业机遇,推动“科技赋能”向“产业兴旺”延伸,让沙海治理焕发新生机。

  在通辽市“三北”工程六期科左后旗巴克要项目区,一场以乔灌草综合治理为核心的生态修复实践正在展开。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科尔沁坨甸相间地区乡土植被配位修复及稳定适宜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科研团队用科技创新为“三北”工程注入强劲的绿色动能。

  科尔沁坨甸相间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当前正面临土地沙化加剧、植被退化严重、水资源短缺等严峻挑战。通辽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联合国内顶尖科研院所、高校及创新企业,以“揭榜挂帅”项目为突破口,助力“三北”工程六期建设。项目组通过系统的水文、气象、土壤及植被调查,研发出沙地近自然保护修复、榆树疏林草原生态水文功能协同提升等核心技术。

  通辽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林草资源与生态研究室主任丰洁介绍说:“这些技术不仅能有效遏制土地沙化,还能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解决沙地生态水文互馈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p>

  在草种培育领域,中科羊草成为治沙先锋。在开鲁县小街基镇古鲁本井村,插秧机穿梭于沙沼间,将纤细的羊草苗稳稳植入松软沙土。针对小街基镇沙沼地和荒漠化土地较多,且刺萼龙葵等外来入侵毒害草增多等难题,2019年,开鲁县积极对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共同开展“羊草新品种选育及中科羊草推广应用项目”,试验示范种植多年生优质乡土草种——中科羊草。6年来,全镇中科羊草发展到了6万余亩,播种技术也从传统播种向育苗移栽升级。

  “一棵中科羊草苗可以分蘖18个横走根茎,固沙能力强,而且一次性播种30年不退化。现在应用的育苗移栽技术当年就让羊草达到一条线的效果。这片地明年一定绿油油的,覆盖度能达到90%以上?!闭谙殖≈傅家圃缘闹锌圃褐参镅芯克锌蒲虿萃哦庸こ淌α趸孕老驳厮怠?/p>

  此外,无人机、植树机器人、沙障铺设机等新型设备投入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治沙效率提升数倍。曾经的生态痛点,在科技赋能下正加速蝶变为创新高地。

  光伏筑障 板上板下的生态电网

  曾经黄沙漫卷的科尔沁沙地,如今被一望无际的深蓝色光伏板覆盖。光伏阵列间,嫩绿的牧草探出沙面,勾勒出“板上发电、板下生绿”的生态新图景。

  在大唐通辽市科左后旗100MW光伏治沙项目区里,大唐兴盛光伏运维中心主任孙海东指着光伏板下已没过脚踝的牧草感慨:“2022年项目建立之初,这里还是荒芜的沙地。通过这几年的综合治理,项目区已经长出了丰茂的植被,我们通过种植牧草,进一步提高土壤质量和水土保持能力。项目每年大约可以提供1.8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相当于节约5.9万吨标准煤,既供绿能又治沙。”

  “科左后旗推广‘光伏治沙’新模式,规划实施光伏+治沙产业1.8万亩,目前已完成0.9万亩?!笨谱蠛笃炝忠岛筒菰种紊吃炝止筛涸鹑斯医樯埽巴ü履茉从肷ㄉ柘嘟岷?,实现新能源新产业兴绿、生态建设增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的新局面?!?/p>

  “风电光伏+治沙”模式释放巨大能量,通辽市依托广袤沙地与富集的风能、光能资源,在沙区清洁能源开发中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市风电装机规模达400多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规模100多万千瓦。通过推进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与新能源建设深入融合,在沙地核心区集中连片推进风电光伏规?;ⅲ谏车乇咴稻幼∏平夥植际娇?。探索推广“林光互补”“草光互补”光伏+治沙模式,板下、板间种植多年生牧草和灌木、中草药材等,立体化发展生态产业。

  从“黄龙”肆虐到“绿毯”舒展,通辽市在沙粒间破解出生态账与经济账的双赢密码。大漠披绿衣,沙海藏金浪,“绿富共赢”的生态图景正在沙丘间铺展。

  护绿 从“人沙对峙”到“智慧共生”

  曾经漫漫黄沙的科尔沁沙地已换上翠绿新装,618.34万株新绿在沙海中傲然挺立,2350万亩人工造林勾勒出一幅生态复苏的壮美画卷。

  植被?;?nbsp;织就绿毯守护生态底色

  在开鲁县小街基镇,昔日荒芜的白碱地已是一片绿茵,“全国首个中科羊草小镇”的招牌愈发亮眼;在库伦旗,多年的荒沟治理让原本的千沟万壑蜕变为层峦叠翠的果园和农田;在奈曼旗,昔日肆虐的流沙被锁住,穿沙公路两旁绿树成林、碧色成荫。

  “三分治、七分管”,通辽市坚持将保护森林草原作为全市生态系统?;さ氖滓挝?,以完善的法治体系护佑绿水青山。实施了《通辽市沙化土地治理条例》等地方法规,出台了《通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坚决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决定》,为打赢歼灭战提供了有力法制保障;用最严肃的监督执法守护生态颜值,构建党委政府、纪检监察、公检法司、林草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常态化整治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对破坏生态红线、乱开垦、滥放牧和违规占用林草资源等行为下狠手、出重拳。

  长效管护 恒心护航筑牢绿色根基

  “看着这些树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闭饩淦邮档幕坝铮莱隽送墒懈骷读殖す餐男纳T谕墒?,长效管护是场持之以恒的生态保卫战,各方协同发力,形成紧密联动的管护格局。

  通辽市始终把强化管护责任摆在首位。严格落实各级林长责任,特别是苏木乡镇、嘎查村生态?;ぴ鹑?,通过严格考核、奖惩分明,确保用地分类管控、禁垦禁牧、林草湿地资源?;ふ呗涞丶?。组织开展林长制工作专项巡察,压紧压实从各级林长到基层护林员的责任,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2024年,三级林长体系全面发力,3127名林长累计开展巡查200余次,全方位织密生态管护网络,为生态?;ぶ渭崾捣老摺?/p>

  在用地分类管控方面,通辽市持续完善动态监测体系,实时掌握各类用地变化情况,以精准的数据支撑科学决策,确保用地结构合理、功能明确。禁垦禁牧工作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毫不松懈地推进,强化巡查力度、增加巡查频次、扩大巡查范围,确保违规行为无所遁形。同时,大力加强林草执法队伍和基层执法力量建设,深入开展生态环保领域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红线、乱开垦、滥放牧和违规占用林草资源等违法行为。

  通辽市将义务植树作为重要抓手,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拓展网络平台功能,建立“互联网+义务植树”工作机制,打通线上捐赠与线下参与的渠道,充分调动适龄公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鼓励公民以现场植树、林木抚育、认种认养、线上捐资等多种方式履行法定植树义务,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出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形成了全民参与生态管护的良好局面。

  草畜平衡 精准调控奏响生态和弦?

  “滴……开始巡护了。”在科尔沁沙地西北边缘的扎鲁特旗查布嘎图苏木乃林嘎查沙地综合治理区管护站,站长金山和同事们随着巡护监管系统的提示音,开启了新一天的巡逻管护。“我们3个人24小时值班,防火、防偷牧,全力守护生态成果?!苯鹕剿怠?/p>

  过去,这里是一片重度退化的草牧场,“黄沙遮天日、牛羊无草食”,被当地人戏称为草原“牛皮癣”。现在,经过治理,整齐的草方格织成网状沙障,将黄沙分割锁定,为沙丘披上了防风固沙的外衣。

  近年来,通辽市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政策,除将扎鲁特旗8个苏木镇场列为草畜平衡区外,其余地域均列为全年禁牧区域,为草原生态恢复创造条件。加大禁垦禁牧力度,先后印发了《通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严格禁垦禁牧加强森林草原生态?;さ耐ㄖ返任募?,并依法严查违规开垦、放牧等行为。大力实施收缩转移战略,先后转移安置罕山及周边地区和阿日昆都楞镇部分群众,解决了草原生态环境安全隐患问题。在扎鲁特旗,建立了罕山147万亩无人无畜区和阿日昆都楞镇100万亩天然草原封禁保护区,建成360万亩集中连片重点生态功能区,天然草原得到有效修复。

  针对草原过牧问题,在严管严打的同时,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锚定打造“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目标,积极引导、扶持农牧民群众规?;常炕锷峤殉?、饲草料基地建设和秸秆转化利用,为舍饲养殖提供物质保障,转变传统散放散养方式,推动草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助力草原生态重焕生机。

  智慧监测 慧眼洞察开启护绿新篇

  “嗡嗡嗡……”在科尔沁沙地“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项目区,一架搭载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腾空而起,开始日常森林资源防护巡查工作。通过无人机高空航拍获取实时画面,与地面巡护人员人技协同、地空配合,有效消除常规巡逻死角。

  “我们通过‘无人机空中巡护+视频远程监控+护林员地面巡查’等方式,形成了天空地一体的高效林草巡护体系,实现了人防、物防与技防的有效结合。”科左后旗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资源管理股股长包文泉说。

  为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科左后旗打造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平台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北斗定位”等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在全旗16个重点林区域布控智能化远程监控点的方式,对林地图斑变化和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征乱占、乱捕滥猎等情况全天候监管,以科技赋能实现“天上看、地上巡、视频探、网上管、手机查”的数字化、智能化护林。

  在奈曼旗,智慧监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全旗整合资金860万元建设林长制全域视联系统,从4月初开始在全旗范围内新建监控点位57处。同时,融合应急部门现有高位监控点位12处,目前,林草视频监控点位达到69处。计划近期再融合通辽市山水工程在全旗境内监控点位8处,届时全旗林草全域视联监控点位总数将达到77处,总体上实现全旗90%国土可视化覆盖面。通过系统高位监控瞭望、电子围栏、智能感知等方式,将实现禁垦禁牧、森林草原防火、灾害应急处置等多领域、全天候、智能化管理。

  智慧监测体系正逐步在通辽市各旗县落地并持续完善,以科技筑牢生态防线,全方位、多层次守护绿色家园。

  从“人沙对峙”到“智慧共生”,通辽市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冯 伟达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自治区文明办主办 丨 内蒙古文明网 ?版权所有

蒙ICP备:09003619号-25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268号